学会如何学习

原文:Post 34: Learning how to learn — Neel Nanda

9 月 30 日

作者:Neel Nanda

引言

快速且高效地学习,是一项价值非凡的技能。它几乎能为你未来所做的一切提供力量倍增器,我认为值得投入海量精力去培养和发展。学会更好地学习,是我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最有用的、最具就业竞争力的技能的有力角逐者。我相信,它已大大增加了我此生成就不凡的机会。在我看来,任何人若不为此付出巨大努力,尤其是在校学生,那简直就是在系统性地搞砸自己的人生。

本文旨在概述我的学习哲学,以及那些对我而言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与心态。

学习是一项在生活诸多领域都大有裨益的技能,它既包含通用技能,也包含特定技能。我将概述多种不同的技巧和方法,建议你在阅读本文时,始终心怀的目标与处境,并专注于那些与你最相关的理念。我的许多想法或许最适用于高效学习纯数学,但它们在我身上似乎也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因此我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助益!我的许多例子将围绕学生展开,因为那是的背景,但有效学习的核心理念远不止于此。世界是复杂而混乱的,而成为卓越之人,就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

我也强烈推荐《学会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它为高效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不同视角!(本文的标题便是我无耻地从那里“偷”来的)

迭代!

最重要的洞见是,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策略千差万别,各有优劣,并不存在什么终极杀手锏。要找到的理想学习策略,你只需不断尝试!尝试新方法,复盘其成败,加以调整,并重复此过程,直到感觉良好。本文,本质上就是我最成功的一些实验的合集。

要做好尝试很多、失败也很多的准备。但这完全没问题!这正是「上行风险」的教科书式案例!你此后的一生,都将与学习新事物为伴。如果你能取得一点边际上的进步,这一点进步将伴随你终生;而一次失败的实验,其成本不过是一次性的。在当下做出牺牲,是为了成就未来的你。

同时,要能察觉到你当前系统的失灵之处!如果你总是感到困惑,跟不上节奏,学过就忘,这便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提醒你该尝试些不同的东西了。有些事情本身就很难,但你应当能判断自己是否在取得进步。

此外,一个常见的失败模式是,没有意识到你的学习风格可以多么富有创意!我见过的许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一种默认的学习方式:去听快节奏的讲座,然后把黑板上的一切都抄下来。无论这种方式感觉多么混乱或低效,他们都固守于此。但其实还有那么多其他的方法!问问你的朋友他们是如何学习的,问问你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尝试一些你通常绝不会做的、疯狂的事情。不要害怕偏离默认路径。

练习: 回想一件你最近学到的事,思考你是如何学习它的。现在,定一个 5 分钟的闹钟,列出你本可以用来学习它的其他方式。目标是越多越好!不要将想出更多点子时的困难感,与不可能混为一谈。

内省

我看到的一个重大错误是,人们不尊重情绪、直觉和内省在有效学习中的作用。我们的大脑是异常强大的计算机,然而我们的「系统 2」,即我们能够意识到的、用语言表达的部分,不过是冰山一角。仅凭「系统 2」,我们完全无法胜任像维持一段对话这样连计算机都感到吃力的任务,但我们的直觉却能轻松应对。通过密切关注你的情绪和直觉,你能挖掘出海量的有价值信息,但人们却常常将它们斥为“非理性”而不屑一顾。

这种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帮助:

  • 留意到困惑或惊讶的感觉。这种感觉应当被视为重要信号,指引你投入更多精力去理解它们!

    • 世界的默认状态是,你很难深入理解和记住事物。一丝困惑或惊讶,往往就暴露了那些你知道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在你能解决这些薄弱环节之前,你是不可能有效学习的!

    • 如果感到困惑,向人求助!或者用谷歌搜索「……的直观解释」。

  • 留意到「这个解释过于宽泛,似乎能证明一切」的感觉——这通常表明你忽略了某个想法的关键限制。

  • 留意到「这感觉既无用又空洞」的感觉——这通常表明你已脱离了背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同样,留意那种「局部跟得上,但全局一头雾水」的感觉——你跟上了每一个逻辑步骤,却总觉得哪里有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花招”。
  • 留意到你正在享受什么!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认知劳动,需要付出努力。而当你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兴奋时,一切都会变得容易得多。允许自己追随好奇心,深入探索那些“兔子洞”。留意那好奇的火花,并将它培育成你行动的驱动力。

我发现,「觉察的技巧」对于提升此类内省能力,并将那些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有用的东西,超级管用。我发现,在学习新事物时,这种情感觉察力极大地驱动着我的行动,并且一天之中会触发数次。

二八法则

另一个关键点是:要学的东西太多,细节也太多,而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你必须懂得取舍这世上充满了无用功,而世界很少会主动为你筛选重点。识别出如何用20%的努力获得80%的价值,先完成那部分,然后再继续前进,能让你事半功倍!

通常,最重要的部分是把握宏大图景高层理解。一些好的自问提示:

  • 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想解决什么问题?

  • 我们为何要关心这个?

  • 如果需要,我该如何从零开始重新推导出这个想法?

  • 留意到某个决策显得武断且缺乏动机时,试着找出其根源。

  • 坐下来,试着凭记忆写下一个主题的要点。你理解上的最大漏洞是什么?缺失了什么?

  • 目前什么让我感到困惑?什么让我感到惊讶?

把握宏大图景的价值非同凡响——这意味着,在学习任何具体细节时,我能立刻看出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判断我是否需要关心它们,它们与其他想法有何关联,以及它们未来可能有何用途等等。

另一项宝贵的技能是,学会判断何时该放弃,何时该继续。哪些东西值得关心?要能识别出什么是故弄玄虚的把戏,什么是无关紧要的细节。我发现数学证明往往是 80% 的琐碎代数,10% 是仅适用于特定问题的“魔法”,以及 10% 是反复使用的核心思想。而我只想记住那些核心思想,其他的一切都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一些好的自问提示:

  • 优先学习那些能帮助你理解其他事物的东西。你能想象这个知识点会再次出现吗?

  • 要记住哪些最核心的思想,才能重新推导出这里的所有其他内容?

  • 问问比你更有经验的人,这是否值得你花时间。

  • 留意到某些东西显得武断或缺乏动机时。

    • 这一点很难,因为有时这恰恰说明你还没抓住宏大图景——导师在这方面很有帮助!

这个原则也适用于简化压缩。在解决一个难题或理解一个艰深的概念后,将你的理解压缩到尽可能少的词语和思想。例如,挑战自己用少于10分钟的时间写下一门课程的核心要点。这种压力常常能迫使我识别出真正重要的思想。

这也适用于你所用的学习资源!有些资源比其他的好得多,而从糟糕的资源中学习,需要付出巨大的认知劳动,有时甚至完全不值得。我建议你定期自问:「我从中获益了吗?」,并每小时写下你刚刚学到的东西。如果你总是写不出什么,那很有可能,你该换个方法了!

我强烈推荐两个资源:

  • 陈伊万(Evan Chen)的《餐巾纸数学》(The Napkin),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能让人把握纯数学宏大图景的书,没有之一。

  • fast.ai课程,是从一个非常「做出能用的东西」的实用角度,对深度学习的实践细节和概念所做的极佳介绍。

教学相长

想深入学习某样东西,一个非常强大的方法就是把它教给别人!

我有一个关于学习的模型:我以语言的形式接收信息,但在我的脑海里,它们以一种更抽象、更概念化的格式被储存。学习的关键挑战,首先在于将概念翻译成语言,然后再将语言翻译回概念,并尽可能减少错误。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和漏洞,但它们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当我难以觉察到困惑或惊讶时!)。而教学,则迫使将这些概念再转换回语言,但要用不同的词汇和框架,因此它必须经由我脑中的概念框架。这既强化了那些概念,也让那些偏差和漏洞变得触目惊心。在匆匆翻阅教科书时,很容易忽略掉令人困惑的地方,但在向别人解释时,你却无法回避。

教学也更偏爱高层理解——用口头语言向别人传达繁琐的细节,真的很烦人。我的审美直觉迫使我偏爱一个连贯的、高层的图景,优先处理关键部分,并跳过所有我能自圆其说的细节。而且,当一个解释含混不清时,会明显,这迫使我回头去更深入地理解它。

教学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它们都具备这些益处:

  • 做讲座

    • 我发现做讲座非常有趣(因为我是一个极度外向且爱出风头的人),它也是一个绝佳的承诺机制,迫使我对自已高标准严要求。

    • 这样做能产生显著的正外部性!更多的人都应该去做讲座。

  • 一对一讲解

    • 这种方式不那么正式,风险和压力也更小。

    • 它的启动门槛也低得多!找个朋友,主动提出给他们讲点酷的东西;或者找个低年级的早慧学弟学妹,他们正渴望学习一些高阶知识。

  • 写作!

    • 写博客很棒!

    • 我发现,写笔记来教授我所学课程背后的直觉,非常有价值。

      • 知道别人会读这些笔记,让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 而且这真的门槛很低——它就像普通的笔记,只是换了个视角。

    • 即便你不打算发表,把东西写下来本身也很棒!它能迫使你将思想结晶化。

      • 确保用你自己的话来写,而不是复制粘贴!你必须经由你脑中的概念语言,这会迫使你进行信息处理。

      • 当年我还去听讲座时(菜鸟才会犯的错误),我发现只记录关键概念的总结,能让我获益更多。

在教学时,我发现最有用的是专注于结构、动机和宏大图景。思考在学生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将思想传递给他们,是帮助你在自己脑中更好地组织这些思想的绝佳方式。

我认为教学也很棒,因为它能教给你更好的、关于如何学习的元技能!教与学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很多时候,一些认知劳动,既可以由学生完成,也可以由老师完成。熟悉这两种视角,能让你更清楚地知道这些劳动是什么,以及你可能会在哪些地方学不好或教不好。我在关于如何教好东西的博文中更详细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善于提问

我个人真的很擅长从他人身上学习,而我的主要工具就是提问(无论是一对一还是在群体中)。这一点对我尤为重要,因为提问是我学习方式的关键部分,但似乎大多数人甚至不认为这是一项值得培养或尝试的技能。我的人生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多地与聪明人为伍,而提问,就是将知识从他们脑中搬运到我脑中的过程!

人们很容易将学习视为一个被动的过程:导师传授知识,我只管吸收。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方法。学习应当永远是主动的,你要将思想压缩成你脑中的概念语言,并留意其中的错误、漏洞和困惑。当从谈话或导师那里学习时,提问便是主动参与的主要方式!如果你不能时刻跟上节奏并处理信息,我认为你正在系统性地错失良机。

提问有几种不同的心态:

  • 学习时,你希望将概念融入你的知识图谱——即你脑中各种思想及其相互关联的网络。如果你不确定……

  • 学习时,你总是在试图将新思想装入脑中,但有时它们并不完全契合,让你感到困惑。在我的脑海里,我努力确保这种感觉像一个错误,并且感觉很重要。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问!

    • 人们很容易因此而缺乏安全感,害怕显得愚蠢。我认为这通常是一种无益的心态。如果你感到困惑,很可能别人也一样!我试着把提问看作一种公共服务,而人们通常会欣赏我的问题!

    • 人们很容易对提问抱有高标准,但我也觉得这很傻。一个绝佳的问题就是:「当您说……的时候,我感到很困惑,您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 教学是困难的!很难判断听众最想听什么!提问是建立对话、让你自己变得更容易被教导的绝佳方式。
  • 一个有用的学习概念是表面积——获取你所关心的核心事物相关的背景、联系和关联想法。而提问,正可以被优化,用来获取表面积!

    • 提出依赖于对方直觉的开放式问题:

      • 在您的领域,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 在学习这个东西时,您觉得最惊讶的是什么?

      • 最重要的难题/思想是什么?

      • 您目前在做什么,为什么?

      • 这里的关键是,背景和表面积让能够提问。但老师已经拥有了大量背景知识。好的问题可以利用他们的背景来找到正确的问题,而无需你费太多力气。

    • 请求举例!特别是典型案例和反例。

      • 主动提供你自己的例子,并询问它们是否恰当。
  • 尝试用你自己的话复述核心思想,并询问这是否是一个好的总结。

    • 复述,是一项价值非凡的学习技巧。如果你从本文中只记住了「复述」这一点,我就心满意足了!

    • 复述迫使你立刻将思想在概念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来回转换。它创造了一个紧密的反馈循环,能立刻暴露错误和困惑。

      • 并且记住,世界的默认状态是,你无法把东西学好!复述能揭示这一点,并立刻加以修正。你肯定在某些方面搞错了,而你正想知道错在哪里。
    • 复述迫使你时刻保持主动和警觉!如果你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复述,就很难走神。

      • 它的作用,与教学为何如此有效的原因相同!
    • 在一对一的交谈中,我至少每 5 分钟就会复述一次,这是我学习的关键部分。

    • 复述对老师来说也很棒——这表明你在认真听,而且他们的传达是有效的。

      • 在小组中,听到不同的表述和视角,或者点出一些他们自己也感到困惑但尚未意识到的地方,对其他人也常常有帮助。
    • 纠正远比一开始就完美地沟通要容易得多,所以这能识别出误解!

    • 另一个失败模式是只关注别人的结论,而忽略了他们的模型。但模型,即他们生成结论的方式,要有趣得多,也远更具教育意义。如果被动接受,很容易只看到结论并信以为真。但复述,能让一个缺失的模型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在更高层次上,提问的另一种用法是寻求反馈。正如我在此处更详细阐述的,寻求反馈真的很重要。它能识别你的弱点、误解和长处。人生处处是权衡,你需要相应地分配你理解和提升的能力,而反馈为此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反馈也是从导师或老师那里挖掘信息的绝佳方式!你利用他们的背景来识别最应该关心什么。而且,再说一遍,纠正比教学要容易得多!

一些小贴士:

  • 对批评持开放态度!反馈是有用且宝贵的,而你可能会本能地想要辩护。这是一种偏见,会系统性地让你偏离真相,应该用一种反向偏见来纠正

    • 给出好的反馈可能很难,需要付出认知和情感上的劳动。清晰地表明你会虚心接受,既是一种礼貌,也让你更有可能得到它。
  • 复述反馈,确保你已完全理解。试着揭示其背后的模型,看看能从中借鉴什么。

  • 记住,反馈棒极了问题就是用来解决的,但在你识别问题之前,你无法解决它。反馈能识别你的弱点,你可以迭代改进,获得更多反馈,并稳步变得更卓越。高质量的反馈,标志着对方是你的盟友,而非敌人——他们在帮助你变得更强大

  • 为最重要的事情寻求反馈,即便在这里,你也可以有优先级!

    • 例如,就你如何学习、如何排序等寻求反馈,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元技能!

    • 为你不确定的事情寻求反馈!信息在你最不理解的地方价值最大。

    • 为你正拖延着不愿处理的弱点寻求反馈,如果它能成为有用的动力!

间隔重复

一个被低估的高效学习的具体技巧是间隔重复教育研究已充分证明,记忆信息的最佳方式,就是反复地、主动地被测试。而且,你被测试的次数越多,忘记它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如果你在最佳时机复习,复习的间隔会指数级增长,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你的记忆都会很牢固。所以,将一件事记一辈子的总耗时其实并不高。现在已经有像 Anki这样的软件可以帮你做到!

死记硬背的名声往往不好。但我认为它是学习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它能确保我将重要的知识信手拈来立刻知道一个事实和需要去查找它之间的区别是巨大的,因为它消除了摩擦力。而摩擦力,是我做事、创造和取得进展的重大障碍。不过,重要的是,间隔重复不应用于实现理解。其理想用例,是针对那些你已经有了层图景的东西,并确保它能牢牢记住。

一些做好这件事的小贴士:

  • Anki 对简单事实极其有效,比如记忆统计数据、世界常识、编程语法、外语字母等。

    •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设计成抽认卡式的问答格式,但这种格式的通用性惊人!

    • 我也发现它对巩固直觉、动机和把握宏大图景很有用!例如,制作数学卡片时,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们关心……是因为……」,「证明……的关键步骤是……」,「……的定义是合理的,因为……」

      • 这能将我当前的理解固化下来,确保它不会流失。
  • 间隔重复在长期收益方面真正大放异彩。学到一些超酷的东西,几个月后却忘得一干二净,这真的很令人沮丧。

    • 学校和大学的结构在这方面糟透了,它激励你为考试而死记硬背,考完后立刻忘光。

    • 我目前正在将我学位课程中有用的 20% 内容转换成 Anki 卡片,趁着它们还在我脑子里。

      • 如果你是学生,认为你所学的东西本身有价值,却使用间隔重复,我认为你正在系统性地错失良机!
    • 一个好的试金石:5 年后,我还想记住这个吗?

      • 这能将琐碎的废话细节,与我真正关心的核心要点和理解区分开来。
  • 和所有事情一样,一个好的 Anki 使用方法是将其系统化!我每天早上刷牙准备时,都会花 10-15 分钟使用它,并在这段时间里锁定了手机上的所有其他应用。

    • 总的来说,我认为更多的人不使用间隔重复,因为它见效慢、缺乏即时回报,且只有在长期才能看到收益。但建立系统可以降低这些成本,同时保留长期的回报。
  • 填空功能棒极了——它能让我用散文的形式写下想法,然后挖掉关键部分,大大降低了制作卡片的开销!

    • 填空功能会将「金毛寻回犬是[狗]的一个品种」这样的句子,变成正面是「金毛寻回犬是[…]的一个品种」,背面是「金毛寻回犬是[狗]的一个品种」。
  • Anki 新手的主要失败模式是制作冗长费力的卡片。我努力让所有卡片在我记得的情况下,都能在10秒内回答出来。如果你刚开始,目标应该是制作大量卡片,并快速过一遍。

  • 并不总是很清楚什么东西该用 Anki。我正在培养一个习惯,即留意到我读到或学到的所有觉得值得保留的酷炫想法,并为之制作卡片。

  • 另外 20 条绝佳建议

Anki 并不适合每个人,但如果你还没试过,我认为尝试一下具有显著的信息价值!正如迈克尔·尼尔森所言:「Anki 让长期记忆成为一种选择」。不要让长期记忆成为一件仅仅偶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结论

总的来说,我认为高效学习是一项价值非凡的技能,培养它应是人生的一个主要优先事项!高效学习的能力,是我可能想做的任何其他事情的关键力量倍增器。而且,大多数人对此投资不足是有道理的——做任何不同的事情,短期成本可能很高,而最大的回报则贯穿你的余生。我们对这种长期思维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见!

希望我在这篇文章中概述的想法,能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起点和启发。如果你的方法和哲学与我不同,我很想听听其他任何人对有效学习的看法!

总结一下我在这篇文章中概述的一些关键高层框架:

  • 学习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我以语言的形式接收思想,再将它们转换成我脑中的概念

    • 世界的默认状态是,这个转换过程会出错。这没关系,也在意料之中!我犯错,而我希望能尽快识别并迭代这些错误。

      • 困惑惊讶的感觉是最初的警报,我要对它们尽可能敏感。

      • 复述和教学是进一步检验的绝佳方式。

    • 为了将新概念妥善安置,我需要知道把它放在哪里。这需要对宏大背景有清晰的图景,这一点至关重要,应被优先考虑。

    • 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需要动手去做,积极参与。如果我处于被动状态,我就是在系统性地搞砸某件事。

    • 这从根本上是一个信息压缩的过程。大多数细节是次要的,少数是至关重要的。我要让自己对什么值得优先、什么不值得变得敏感,并学会何时止损。

      • 我常常需要看透表面细节,以识别其下的核心思想。
  • 学习需要大量的认知劳动,这是我希望能善加分配的资源。因此我应该弄清楚什么值得我花时间——大多数事情都不值得!对主题的优先级排序是关键!

并且记住,学习是一个个人的、迭代的过程!去尝试,去实验,去复盘成效,然后迭代!你的人生,应该是一个在学习上稳步变得更好的过程。如果你在学习上一直停滞不前,你对此满意吗?或者,事情本可以更好

$\setCounter{0}$